孩子刚被确诊,家长还没学到干预知识,不知道怎么干预时,很多家长问:应该去哪里干预?
分享两句邹小兵教授的两句话:
①在厨房、在洗手间,家里的所有场景,家长都能做干预。
②别让孩子独自忙着或闲着,而是让TA处在一对一、面对面,快乐和密集的互动情境和活动之中。
这几句话用于每一个新家长,哪怕文化程度不高,只要你有信心,有耐心,坚持这样做,一定会发现孩子的进步。
如果你会继续学习相关知识,再做得专业一点,孩子的改善将更大。
怎么做得更专业?我们看看这些方法——
家里有哪些干预场景
当孩子喜欢玩水,尤其热衷于开关水龙头时,家长不必急于制止或指责 “不要再玩水龙头了,怎么又这么刻板”。
此时,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打开水龙头,任由水流过双手,和他一同享受玩水的过程。
在这个互动中,当水龙头被打开、关闭时,若孩子看了你一眼,家长可以在一旁用简单的话语描述当下情景,比如 “水开啦”“水关了”,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干预。
在洗脸时,家长也能创造互动机会。可以和孩子一起看镜子,妈妈拿起胭脂,先在他的鼻子上点一下,再在自己的鼻子上点一下,然后笑着说 “妈妈红鼻子,宝宝红鼻子”。
这样重复几次后,下次提到 “红鼻子”,孩子可能就会伸手去摸自己的鼻子,接着去看镜子。
再过一段时间,家长可以试着问 “宝宝的鼻子呢?”“宝宝的耳朵呢?”
引导孩子认识五官。自闭症孩子并非学不会认五官,关键在于通过这样的互动反复练习,在过程中训练他的看、指、应、说和模仿能力。
吃早餐时,家长同样可以放慢节奏。在孩子面前放一个他不爱吃的冷馒头,而妈妈面前放一个又香又热的包子。
当孩子表现出想吃包子的意愿时,爸爸可以轻轻握着孩子的手去拿包子,妈妈则注视着孩子,再把包子递给她。
通过这样的互动,孩子可能过段时间就会说出 “包子”,再后来会说 “妈妈,我要包子”,甚至 “妈妈,可以给我包子吗?”,以此一步步提升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眼神对视能力。
这些日常场景中的互动,正是有效的家庭干预方式。
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,我们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技巧。
家庭干预10大技巧
延迟满足
对于刚确诊的自闭症孩子,早期训练的核心在于培养他们的眼神交流、表情互动、动作配合与语言表达能力。
而要激发这些社交兴趣,一项关键技术便是 —— 投入大量时间对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进行 “延迟” 满足。
以往,家长们或许总是提前或即刻满足孩子的各类需求:孩子渴了,马上递水;孩子想吃饼干,立刻送上;甚至在孩子还没想着要玩玩具时,就提前把玩具摆在了他们面前……
但现在,家长们需要尝试改变这种做法,不再提前或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,目的是让孩子产生被迫或被动的社交行为。
具体操作方式如下:

借助生理与心理需求,制造 “渴望” 感
如果孩子被照顾得过于周全,他们对周遭事物往往难以产生兴趣。
因此,爸爸妈妈可以在孩子面前吃蛋糕、饼干、糖果等食物,即便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想吃欲望,也先不给予,而是耐心地在他们眼前品尝,以此激发孩子的渴望。

打造必须交流的环境
面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,家长可以适当表现得 “迟钝” 一些,避免回应过于迅速和精准。例如,孩子喜欢喝可乐,以往他们想喝时,可能会拉着家长去拿。
这时家长可以特意设计场景:在放置可乐的位置,额外放上矿泉水和啤酒。当孩子拉着家长去拿可乐时,家长先递给孩子啤酒,孩子会拒绝;
再递矿泉水,孩子也会拒绝;
最后拿着可乐询问孩子,只有当孩子看了家长、用手指了指可乐或说出 “可乐” 时,再把可乐给他们。

制造意外
如突然出现的声音、中断的活动、错误的回应、兴趣行为受阻等):除了饮食方面,其他活动中也能通过制造意外来延迟满足。
就像孩子喜欢听歌,家长播放音乐时,怎样引导他们进行看、指、回应、表达呢?
建议家长在孩子沉浸其中时突然关掉音乐。孩子习惯了音乐持续播放,可能会发出 “嗯嗯” 的抗议声,这时家长要注视着孩子,等孩子看向自己后再继续播放;
播放一会儿后再次暂停,直到孩子看过来再继续。
当孩子能够做到看家长后,就要求他们指一下再播放;如果孩子既能看又能指了,就教他们说出来再播放。
看、指、说这几项能力,可以逐个训练,也能同时进行训练。

多折腾,增加互动机会
在与孩子的互动中,家长要多 “折腾”,制造交流回合,有了回合才能开展干预。在这些回合中,让孩子逐渐熟悉开心、生气、愤怒、不满等面部表情。
应景式旁白
家长们非常希望孩子说话,甚至让孩子去做大量的口肌训练。
其实,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都不需要做口肌训练,只有构音障碍的孩子才需要。如果孩子能发出一些音或说出一些话,家长可以用应景式旁白帮TA训练语言。
比如,TA想出门,我们就蹲下来指着门,说“开门、开门、开门”;
TA想拿饼干,我们就说“饼干、饼干、饼干”。
如果孩子已经会说饼干,我们就说“我要吃饼干”……
总之,见到什么景就跟TA说什么,TA不看,就帮TA指一指。
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,家长这样说,孩子都不会理你,但我们一定要有信心,有耐心。
也许两岁、三岁没反应,但到了三岁半、四岁,TA可能突然就出现了很多语言。
虽然科学家们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,但很多家长就是这样不断坚持,让孩子出现了语言。
应景式旁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①应景旁白与具体实物、具体场景、具体人物相联系。
我不反对看图说话,但更希望家长先带着孩子去超市、动物园看实物,然后再去看图片、文字,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。
②用孩子的口吻说话。
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学说话时会“鹦鹉学舌”,比如让TA叫叔叔好,TA就说“叫叔叔好”。
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其实很简单,我们教的时候可以蹲下来,用孩子的口吻说“叔叔好”,孩子就会跟着说“叔叔好”。虽然形式上依旧是鹦鹉学舌,但它至少是恰当的。
③在语言中投入感情。
自闭症孩子有一个特点,说起话来往往是平调,很少带感情色彩。所以,我希望家长在用孩子的口吻旁白时是带着情感的,说得热情奔放、抑扬顿挫一些。
儿童行为家庭评估
ABA (应用行为分析)是目前最流行的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,它是实现社交、语言、认知等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。
人人都知道ABA——表现好就奖励,表现不好就温和地惩罚,但真正用好系统化、数据化、精细化的ABA却没那么简单。
如果大家想学好、用好ABA,可以记住这十字方针:
✔观察(observation):需要细致观察
✔ 记录(recording):避免忘记
✔ 分析(analyse):和专业人员一起
✔ 计划(planning):写出预案和计划
✔ 执行(playing):付诸实施
其中,家长们要首先做好的是观察和记录。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技术——儿童行为家庭评估。一听到评估,很多家长就觉得很难,自己做不了。
其实,只要家长有一个理念,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。比如家长出门时,只要随身带着本子或者手机,就可以一边观察一边记录。
再比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的场景,也可以评估出很多东西。
如果孩子一走过去就抱别人,亲别人,家长就可以评估出来,孩子还不会跟小朋友打招呼;
如果孩子走过去可以和小朋友对话,但玩了一会儿就出现了分歧——其他小朋友想去别处玩,但孩子不想去,小朋友们就走了,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办了。
这样的场景我们就能知道,孩子不懂得谈判、让步、妥协,不知道争取一下“我先跟你们去玩,等下你们再到我这里玩,好不好?”
通过评估,完成了十字方针中的观察和记录。接下来的分析、计划、实施都将根据评估结果来进行。比如:
对还不会谈判、让步的孩子,根据最近发展区理念,TA的干预目标将是能够谈判、妥协、让步还有能够发起、维持和结束一场交流等高级别的社交能力,而非追追打打、模仿等低级社交能力。
ABCDE
在大大小小的家长群里,经常会有家长问很多问题“我儿子上不了学了怎么办”、“我的孩子怎么老是坐不住”、“我的孩子在街上大哭大闹”……
其实,家长们已经做到了描述孩子的行为。接下来怎么解决,我们可以采用“ABCDE”策略。
A前因 B行为 C后果 D策略 E效果。
ABCDE是家长看了马上就可以上手的技术,怎么做,请看例子:

案例1:孩子哭闹
孩子想吃很多零食,或是想过度玩手机。——A行为原因
妈妈不给就大声啼哭、在地上打滚。——B行为本身
妈妈只好哄着劝说“你已经吃过了/玩很久了。”但无效,孩子继续哭闹,气急败坏的妈妈打骂了孩子,孩子哭得更大声了。
无奈之下,妈妈只好给孩子零食或继续给孩子玩。——C行为结果
针对这样一个行为,怎么办?
通过儿童行为评估,我们知道吃很多零食、过度玩手机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,对于不合理要求,直接不满足就好。无论孩子哭得多响、多久,都不管TA,全家一定要上下一心,沉住气。——D解决办法
如果TA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,家长坚持一个月不要理会,TA就不再哭闹。——E处理效果
这里提醒家长们一定要熬住这一个月,这是孩子与你们抗争的过程,中途有任何一个人没坚持住,就会前功尽弃,以后就要用更长的时间来调整。

案例1:还在在幼儿园不懂得轮流
自闭症孩子不懂得轮流规则。——A行为原因
在幼儿园滑滑梯时,为了抢先,推倒了别的小朋友。——B行为本身
别的小朋友哭了,自闭症孩子遭到老师和家长投诉。——C行为结果
这是一个时常发生的案例,很多家长因类似事件极度焦虑、抑郁。
这时,不要试图跟孩子讲道理,最好的方法就是演练。
家长可以在家通过角色扮演、情景演练、录像回放分析、社交故事等方法对孩子进行干预。
比如,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排队滑滑梯,孩子排在爸爸的后面,爸爸滑完了再让TA滑,没到TA就不能滑。——D解决办法
练习一段时间后,或许孩子就懂得排队轮流了。——E处理效果
要主动出击不要被动防御
这指的是,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,再临时抱佛脚想处理方法。
这时,讲理、打骂、欺骗、威胁、利诱这些方法最容易出现。
但如果家长能够赶在问题出现之前,先有应对之策,就能避免打骂、利诱等处理方式。
比如,很多家长想让孩子赶快做完作业,就跟TA说,“做完就可以玩手机”,这是在利诱。
如果主动出击的话,家长可以在每次孩子认真、快速做完作业之后,给TA玩手机,这就建立了一种常规——出现良好行为,就会获得奖励。
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主动出击方法,家长们看完这篇文章后,可以把孩子的问题行为全部列出来,按照刚才讲的“ABCDE”,写出解决方案。
下次遇到相同的问题,家长就按照既定的方案去实施,很多问题行为会慢慢改善。
预案在手,成竹在胸。有了预案,出现问题就是机会,可以直接采用,然后做好效果记录,后面再调整。
愚蠢的妈妈技术
与延迟满足技术一脉相承,面对孩子各种需求,家长可以不那么聪明,回应不要那么及时、准确,而是多折腾出几个回合,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。
如,同样孩子饿了想喝牛奶的情境。
这家长可以特意设计一下场景——在放牛奶的地方,再放一瓶矿泉水。
孩子拉着要喝牛奶时,家长把矿泉水拿给TA,TA不要;
再拿着牛奶问TA,TA要是看了你,或指了指,或说了“牛奶”,再给TA。
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不正确地指或说是拿不到的。
自然结果奖励技术
这是自闭症干预方法应用行为分析(ABA)中最简单的一个技术,当孩子做出你想要的目标行为时,给孩子一个奖励,以便TA下次继续出现同样的行为。
自然结果奖励强调的是,奖励自然而然发生,孩子做了就会出现,而非刻意地奖励某个无关的东西。
爸爸从下班回家,兜里揣着孩子爱吃的饼干,进门后,叫一句“宝贝”,如果孩子看了爸爸,爸爸顺势就给孩子一个饼干,强化孩子看的这个行为;
如果没有看,爸爸就当着孩子面吃了TA最爱的饼干,让孩子知道爸爸叫了要回应。
孩子想出门,妈妈和孩子走到门前,但不立刻打开门,先说几遍“开门、开门”再打开;
第二天,孩子想出去,依旧要说几遍“开门”再开,可能接下来有一天,走到门口,孩子会先说出“开门”或“开”或“门”,TA一旦说了立刻开门,就可以出去玩了,这就是一个自然结果奖励。
有计划的忽略
这是一招对付孩子发脾气的技术,孩子哭一般有5种原因:
●合理要求没得到满足
●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
●TA想做的事情我们不让TA做
● 我们让TA做的事情,TA不想做
● 身体不适(身体瘙痒、疼痛、感觉过度敏感等)
而多数孩子哭闹是因为不合理要求没得到满足,比如TA要吃更多的饼干,要玩手机……对于不合理的要求,家长直接忽略,不理睬TA就行了。
家长如果能坚持做到不理睬,一般两三岁的孩子,三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把哭闹的问题彻底解决,如果是大的孩子,时间可能更长一些。
6个不技术
不管孩子出现多么严重的行为问题,家长一定要不打、不骂、不唠叨、不欺骗、不威胁、不利诱。
有家长什么干预知识都不会,但做到这6个不,一两个月后孩子的严重行为问题严重下降。
所以,如果前面5个技术家长难以做到,那这一点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到,这能避免孩子日后发展出严重的行为问题。
深呼吸或冥想
这是一个专门针对家长的技巧,当你们焦躁不安时,难过绝望时,做个深呼吸,做一做冥想,让自己放松下来。
家长们在没有专业知识阶段,学会以上关键技巧,同样可以干预孩子。
自闭症孩子的干预很辛苦,但我相信今天的这些方法,每个家长都可以做到。
-END-
上一篇:伊朗打了12天就“认输”, 巴基斯坦这才意识到, 中俄的做法是对的
下一篇:没有了